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2015年,各行業主動適應發展“新常態”,穩中求進成為經濟發展的總基調。防水行業在過去五年中持續健康發展。
五年來,針對行業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經過分析研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并讓其在行業中開花結果。在引導企業規范經營、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2015年嚴峻的經濟形勢下,防水行業利潤仍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那么,在“十三五”五年期間,防水行業將有怎樣的發展動向,成為行業人士關注的焦點。
近日,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秘書長朱冬青在接受“新浪地產(微博)”記者專訪時講到:“‘十二五期間’防水行業取得了眾多成績,未來五年是防水行業從量變到質變的重要轉折期,注重行業供給側改革,鼓勵企業摒棄落后生產方式,最大限度淘汰落后產能,企業應注重創新發展、綠色生產,提供有效供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對于品質日益增長的需求與防水行業有效供給不足之間的新矛盾。”
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秘書長朱冬青
三大戰略 助力“十二五”完美收官
相關數據顯示,過去五年,在政府、主管部門、社會團體和各防水企業共同努力下,防水行業總產值增長了2倍,主要防水產品產量5年增長了66%,年均增長率超過10%,投資完成額5年增長了2.5倍,年均增長率超過28%,主營業業務收入5年增長了98%,年均增長率超過14%,行業利潤總額5年增長了89%,年均增長率超過13%。《建筑防水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發展目標基本完成。
防水行業在“十二五”期間可謂戰功赫赫,而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十二五”開局之年制定的結構調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這“三大戰略”。
朱冬青介紹,結構調整是過去五年防水行業一直貫徹的主線,五年中防水行業出臺了相關的產業政策以及防水行業的“十二五”規劃,把利用新增產能替代落后產能作為最重要的戰略抓手,從宏觀上為防水企業發展提供指南。
協會致力于將防水行業產業政策上升為政府準入條件。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建筑防水卷材產品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2013版)》,于2013年5月1日起開始實施;工信部于2013年3月1日發布了《建筑防水卷材行業準入條件》。《細則》和《準入條件》的出臺,抬高了行業門檻,增加了有效投資,遏制了低水平重復建設,從而進一步推動行業質量提升工作,為行業開展質量提升提供了政策指導與支持。
同時,在防水協會推動下,國家質檢總局連續四年將防水卷材產品列為質量提升重點產品并開展質量提升活動,防水卷材國抽合格率首次突破90%,質量提升活動對產業結構調整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為促進建筑防水行業建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供了有利條件。
除結構調整戰略外,科技創新戰略與人才培養戰略在五年的發展中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五年來協會通過評選建筑防水行業技術進步獎,肯定了60個企業創新項目的技術先進性,鼓勵更多防水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協會推薦的34個項目列為住建部“建筑領域科技成果(防水專項)”,向全國推廣。各類展會、研討會則成為年會的有益補充,更為協會向其他領域擴展起到了領路人的作用。
在人才培養方面,防水協會開啟了學歷教育、職業教育及技能培訓三位一體的模式。防水協會積極與湖北工業大學合作,五年時間共培養180余位防水專業本科生,并完成2屆防水材料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在職業教育方面,自2004年起,防水協會每年都會開設注冊建筑師選修課程,通過協會努力,2014年,建筑防水成為注冊建筑師繼續教育必修課。目前累計超過10000人次的注冊建筑師學習該課程。
人才培養中最有特色的要數職業培訓,防水協會將防水施工作為職業教育中最重要的突破口之一,為提高國內施工水平,協會從美國、加拿大、德國聘請專家開展培訓師職業技能培訓。截止到2015年年底,協會工培養177位培訓師,培訓5000名防水工。
喜憂參半 價格成防水行業生命線
據了解,作為防水行業的主要市場之一,2015年房地產工程新開工面積大幅度下滑,對防水工程需求減少,而防水企業在供需方面并未做出很好的調整,防水產業產能增加了很多倍,產能增加的速度比需求增加的速度高很多,供過于求,導致市場競爭更為激烈。
此外,基礎設施建設在大型防水企業中往往占其業務比重的30%至40%,但2015年,基礎設施需求也有所下降,因此造成2015年防水行業從產值、收入、產量方面都較2014年出現了下降。
喜憂參半,雖然整體銷量有所下降,但利潤額較為可觀,這得益于原材料的大幅度下降,在防水材料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大部分防水企業獲得了較好的利潤。
“在行水行業中,企業銷售量無論多少都不是最為重要的,價格才是最為主要的風向標。只要保持應有利潤,企業就能夠生存發展。如果一味壓價,企業沒有相應的利潤空間,就很難維持下去。現在,極個別企業講要低價競爭,價格做低了,整個行業就沒有利潤,一個沒有利潤的行業,對任何一家企業都沒有好處,這也是2015年整個行業都在貫徹的一個宗旨。”朱冬青對新浪地產記者講到。
目前,部分企業還將思維停留在稀缺經濟體的經營模式上,但是在買方市場的今天,不再用“有”與“無”進行評價,而是用“優”與“劣”來進行評價,如果企業固步自封,不尋求突破,將無法生存下去。
如何生存下去?需要創新突破,需要資金,但經濟低迷,如何籌集資金來進行升級成為部分行業的難題。而防水行業則遇到了原材料下降這樣千載難逢的機遇。
防水行業可以利用原材料降價的紅利來進行完善,在保持防水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可進行擴大再生產、產業升級、產品質量提升、改善施工服務、提高節能環保水平甚至踐行社會責任。必須利用好這樣的時機,否則錯過時機、隨波逐流,等到經濟好轉或人們對品質需求上升到一定高度時再發力,恐將慘遭淘汰。
顯而易見,在行業完善的過程中,價格成為了行業的生命線,只有價格才能體現價值,這也成為今后防水行業將要繼續貫徹的宗旨。同時也能預料,那些能夠利用如今的機會去發展的企業必將在未來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行業聯盟 開啟自律、打擊非標新里程
2013年4月8日,由國內13家防水骨干企業聯合發起的“促進建筑防水行業健康發展產業聯盟”在北京成立。聯盟成立三年來,將不做非標作為聯盟底線,十三家企業更是成為打擊假冒偽劣的自律型示范企業,
“聯盟企業在行業中率先垂范,開展聯盟企業自律行動,在聯盟企業內部建立了自律型產品質量抽檢制度,為協會開展行業自律性產品質量抽檢進行了制度性的探索”。朱冬青講到。
據了解,許多生產“非標”的防水企業都在標識上面玩貓捉老鼠的把戲。由于未貼標識就表明是待檢品,不能將其作為抽樣檢查的依據,所以許多生產非標的企業幾就鉆這樣的空子,在產品裝車時才貼標識,或者裝車之后離開工廠才貼標識,或者工地卸車時現場貼標識,這樣的行為嚴重擾亂了整個市場。而十三家聯盟企業都是在倉庫就貼上標識,隨時可以接受抽樣檢查。聯盟中的許多企業都身處生產非標的聚集地,但仍堅持不做非標,顯示了聯盟存在的價值。
此外,打擊假冒偽劣成為行業發展的共識,五年期間,在防水協會及防水企業的配合下,國家質檢總局打擊假冒偽劣與無證生產企業300余家,極大震懾了非法生產行為,維護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聯盟的成立,開啟了我國防水行業從競爭走向聯合的新時代,聯盟已成為行業自律的先行者,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的示范者,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的領航者。
談及假冒偽劣與非標問題時,朱冬青強調:“生產非標的危害遠遠大于生產假冒偽劣的危害,因為假冒偽劣的生產企業都在不為人知的暗處,而生產非標的企業都是披著生產許可證的外衣大張旗鼓地公開生產,這對行業的危害性最大,所以防水行業也在創新監管模式,加強生產許可事中事后監管。”
行業重組 “十三五”的發展方向
由于消費在國民經濟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對于供給側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倒逼壓力下,“供給側改革”的效果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轉型是否能夠平穩落地。作為經濟的一部分,防水行業如何實現改革,也是行業在探索的重要問題。
目前政府提供的“供給側改革”的路線圖主要是針對國有企業,但多為民營企業的防水行業也需要進行僵尸企業的肅清,有效供給的提供,探索出適合防水行業的改革路線圖不僅至為關鍵,同樣迫在眉睫。
朱冬青講到:“有水泥的地方必須有防水,防水在混凝土保護中起到量大面廣的一種保護,所以防水行業作為與水泥正相關的一個行業,水泥探索的供給側改革的路徑可以為防水企業所借鑒。”
據了解,2015年,作為建筑行業風向標的水泥行業近年來首次出現虧損。東北地區所有水泥廠全面虧損,面臨著垮臺的險境。水泥行業開始探索“供給冊改革”新路徑,達成的共識是東北水泥行業全部整合重組,由幾大寡頭占領整個水泥市場,寡頭間互相參股,變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把價格穩定在一個點上,核心利潤就在于價格。
水泥行業的供給側改革路徑可以被借鑒,但是并不能照貓畫虎,照抄照搬。水泥比防水的市場化程度及行業成熟度高很多,前十名的水泥企業的市場占有率能達到60%,擁有上市公司30余家,這為水泥行業利用市場的收購、兼并的方式重新組成一個大的利益體帶來了有利條件。而防水行業排名前十的企業市場占有率不到10%,這樣的占有率不會形成價格壟斷,防水行業也沒有足夠的上市公司運用資本的力量進行業整合。
朱冬青分析:“應將行業重組作為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只有堅持這樣的方向,才能實現防水行業的供給側改革,而將行業重組作為十三五的行業戰略,還需要防水行業巨頭們達成共識。”
重組的路徑是什么?又該如何打通?
防水行業可以通過現有企業間的兼并實現重組,這需要被兼并的企業存在價值——規范運作、證照齊全并在產業鏈中作為重要一環能夠增加收購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或能增加收購企業的銷售渠道等等。
“無論花費多差長時間,只要路徑是對的,將路徑探索清楚,就可以矢志不渝地去落實。培養一大批上市公司,再引進一些競爭者去參與防水市場的重組,這是行業必須去做的事情。”朱冬青對新浪地產記者講到。
機遇與挑戰并存 “去產能”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
防水行業的未來,機遇與挑戰共存,中國發展正在轉型,從前些年倡導的城鎮化建設轉變為綠色城市、海綿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設,國家的發展也在進行功能性的轉變,而這樣的轉變給防水行業帶來無限商機。此外中國還存在著前景廣闊的建筑存量市場,國內現在大的防水企業的競爭都是在新建市場,維修市場有待開發。
機遇眾多,但挑戰更大,供給側改革最大的困惑就是“去產能”,“去產能”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以民營經濟為基礎的防水行業里如何去產能,轉型、升級、去產能三者間有怎樣的關系?這些問題都需要進行深入探討。
“防水企業兼并重組工作將進入深水區,控制新增產能將成為整個行業的重要手段。‘去產能’是目的,也可能是供給側改革的一個手段,要達到‘去產能’,有很多路徑可以走,包括重組、市場規范、市場教育、市場監管、優勝劣汰等都可能是‘去產能’的一種方式。”采訪最后朱冬青講到。
|